抗戰期間鐵老訪問南洋簡記
抗戰期間鐵老訪問南洋簡記
祝秀俠[1]
吳公鐵城生前撰《四十年中國與我》回憶錄中有「訪問南洋」一章,擬有章目,而鐵公遽而辭世,未能終篇,後請史學家蔣永敬先生搜集當時史料為之補寫,迄未付梓。玆摘要並以平日親灸謦欬所得補述而成此篇,雖事隔四十年,未免明日黃花,但鐵老抗戰期間的南洋訪問,有關僑務史料,亦其生平事功貢獻之一,不可不記。今值鐵公逝世三十周年紀念,爰簡述以表永念!
一、主持港澳地區黨務及膺任海外部長
民國27年冬,鐵老卸任廣東政府主席後,即奉召赴抗戰陪都重慶,旋奉總裁蔣公之命,密赴港主持港澳黨務,兼負責指導福建、廣東兩省宣傳抗戰,發動民眾,以牽制敵軍後方;並代表委員長駐港與香港總督聯絡。其時我中樞已遷都重慶,大陸沿海地區均告淪陷,政府與黨非常重視海外工作,故鐵老亦以港澳作海外工作重心,以「榮記」名義作為國民黨駐港澳辦事處,展開各種宣傳組織工作。襄佐鐵老在港的工作人員有:俞鴻鈞、高廷梓、陳訓悆、汪公紀、連士升、嚴既澄、祝秀俠等。迨民國28年11月五屆六中全會,中央為了要動員海外華僑力量,支援對日抗戰,總裁蔣公提名鐵老接替陳樹人為海外部部長,鐵老在12月13日即向僑胞廣播「從抗戰勝利趨勢說到僑胞今後應有的努力」,在講詞中,首先轉達中央對海外僑胞關切之意,與最近抗戰勝利的事實。鐵老說:「此次本黨六中全會中,通過通電嘉慰海外僑胞的議案,又在六中全會推定鐵城來掌中央海外部,兄弟於就任之際,僅將六中全會對僑胞諸君所致敬意,藉著廣播機會,傳達給諸君。並將最近抗戰勝利事實和僑胞今後應有努力這幾點意思向各位報告。自抗戰以來,我們已轉到第二期,在五中全會的宣言已很清楚指明第二期抗戰是承前期奮鬪之成績,發揮我前後方及被佔地區一切抗戰力量,證以最近之湘北大捷以及山西、湖北一帶,在敵人後方的武力之活躍,可說已逐步達到五中全會對二期抗戰的預期。同時也就是敵人愈戰愈弱,我國愈戰愈強的具體表現。」鐵老認為中國愈戰愈強的原因,就是由於中國的統一與團結,以及僑胞的刻苦奮鬪……抗戰以來,全國共信三民主義為救國主義,成功了思想上的統一。全國擁護國民政府為唯一政府,成功了政治上的統一。全國服從蔣總裁為唯一領袖,成功了行動上的統一。思想一致,政治統一,是集中一切政治力量的最高元素,這是統一團結的基本條件。我們具備了這些元素,這些條件,自然力量充實,用之不竭,敵愾同仇,愈戰愈強。至於國外的華僑節衣縮食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四海一心,盡了他們應盡的責任,報效國家,支持抗戰,所以能抗戰三十多個月,還這樣繼續下去。我們有這樣多忠勇的國民,自然能發生無窮的力量了。
鐵老除擔任海外部長外,在香港仍負有其他重要任務。29年春節左右,他由渝飛港,料理一些工作後,即著手要赴南洋一行,藉以考察和推展南洋各地黨務,並宣慰僑胞。
鐵老親訪南洋之前,對於南洋各地華僑的文教工作,也早有相當的部署,如分派中學教師前往南洋各中學任教。又擇各地重要僑報,增加其經費設備,分派總主筆前往主持筆陣。計派童行白赴岷尼拉《新閩日報》;莊心在檳城《光華日報》,周寒梅吉隆坡《新國民日報》,梁華炎怡保《霹靂日報》;祝秀俠印尼吧城《天聲日報》;廖崇聖緬甸《仰光日報》等;海外部副部長戴愧生,處長李樸生亦分別派往各地視察。
二、訪問南洋的意義和作用
日人覬窺南洋,久藏禍心,去秋日軍積極準備南進,南洋情勢日趨緊張。我政府關懷在南洋一千數百萬僑胞的生命財產,早欲派大員宣慰僑胞,並敦睦邦交,考察當地情況。因為南洋為我國國防外圍,同時亦為我國經濟的領域。無論過去、現在與將來,南洋於我國都有極大關係。從前我們政府和一般社會人士,對南洋問題都不十分注意,即使有人研究,亦缺一完好宗旨和計劃,所以鐵老雖在百忙之中,亦不得不藉訪問南洋之便,作一番實際的考察,此其一。我國政府一向對於南洋各地土著民族很少接觸,除直接與南洋各地殖民政府發生關係,增進邦交外,應與南洋各地民族直接接觸,取得聯絡最為重要,此其二。那邊雖有我們僑胞,因為商務貿易關係,常與當地土人接近,但這種聯絡並不能發生多大作用,因為各地民族,對我國還很隔膜,甚至他們受了敵人的反宣傳,以為我們好戰,是由於反日所引起。甚至以為日本南進,他們可以得到解放;更以為德國在歐洲勝利,可使南洋的統治階級崩潰等等,這種誤解已普遍於南洋土著民族中,故鐵老在這次訪問南洋,擬與各民族領袖多所接觸,並將東西局勢及我國抗戰與東亞將來之關係,向他們剖析說明,使他們獲得正確之認識與了解,此其三。僑胞當此南洋情勢緊急,正在彷徨無措之際,得到祖國代表的宣慰與指導,使僑胞在精神上有極大的安慰與興奮,這也是鐵老訪問南洋的目的,此其四。
三、南洋之旅歷程
29年9月末,秋高氣爽,鐵老由香港首途赴南洋,隨員有國防最高委員會參事章淵若、海外部第一處處長黃天爵、外交部秘書李炳瑞、暨速記員蔣家馴等。第一站為菲律賓,第二站為荷屬東印度吧域、棉蘭,第三站為馬來亞和新加坡,其他北婆羅洲、泰國和安南,則因交通關係,或因邊境發生戰爭,均未能前往。綜計所歷行程,約三萬里,歷大小城市百數十處。參加各地僑胞的集會及演講,有三百餘次之多。歷時達五個月,於30年2月初始返回重慶。茲分別簡述如次:
四、菲律賓的考察和活動
鐵老訪問菲律賓,逗留兩星期。除岷尼拉及碧瑤往返沿途經過各地外,還到過宿務、怡朗。在岷尼拉時間最久,也參加重要集會幾次。
菲自受美統治後,建設猛進,風俗習慣,悉趨美化,土人生活亦見改善。美准菲於1935年起設立自治政府,美國會議員多趨向主菲獨立,但國防與外交實際仍須與美聯繫,依賴美國,故中菲關係,為基準。惟菲人日見增強其民族本位主義,所謂菲化運動,首當其衝者即為我僑胞。我僑既無國家實力憑藉,又無優越技能足與競爭,一般僑商大都墨守成規,多憑過去際會以致今日,前途隱憂堪慮。鐵老在菲時,承菲總統以上賓之禮優待,僑情快慰。菲總統奎松先生原與鐵老舊識,民國13年奎松訪問廣州,由鐵老引見總理孫先生,在上海任市長時,奎松與議員羅哈爾均曾訪滬作市長之貴賓,此次鐵老抵達岷尼拉,就派了總統座車供用,並邀住馬拉干鄔宮招待所,盛筵款待,菲國政要和若干華僑領袖都曾參加。鐵老的儀表與風采深為菲朝野人士所欽佩,以與奎松友誼深厚之故,鐵老與奎松總統多次深談,對菲化法案移民額及華僑地位等問題,均承菲總統優予關切。鐵老自然說及日本南進跡象之事,告訴菲國友人,希望有所警覺,早做準備,共同抗日。其實,菲國會正通過各國移民往菲每年限定五百名一案,中國最受影響。奎松總統對此曾坦誠相告,謂此舉主要為防止日本人大量移殖,菲華傳統友誼良好,自當格外施仁,如限額已滿,仍可以總統特令開放,藉資補救云云。
至於菲島華僑團體,較為統一,國民黨黨部都可自由公開,籌賑運動、黨動員工作,以僑情融洽推展亦易,惟黨部與黨報間缺乏聯繫,公理、新中國兩報,規模過小,不足領導輿論,鐵老著其改組並增資,合組公司,統一辦理,一為早報,一為晚報,以充實力量。
五、在荷印的考察和活動
鐵老等一行於10月7日乘荷蘭船離菲,在宿務、怡朗兩地各留一夕,10月中到達孟加錫,展開荷印之考察活動,隨往泗水、吧城、茂物、萬隆、井里汶、三寶壟、的鹿勿凍、巨港、棉蘭等地,為時約兩月,為南行停留最久之地。
荷印為世界最大之羣島,亦為最重要之熱帶國,物阜民豐,久為世界之寶庫,日人處心積慮之南進政策亦以此為焦點,華僑在此有一百二十萬人,在外來民族中,佔有極重要地位。
荷蘭在歐洲處於兩大之間,且以國防薄弱,祇能力避國際漩渦,致力於世界和平工作,以為其中立地位。故荷印國防,始終為一嚴重問題,深識之士久以為慮,只以限於人力、財力,無可施為。值玆世變日亟,南洋局勢嚴重,此最弱之一環,實有被襲之危險也。其時荷印朝野心理,大都恐懼日人,鐵老奉使出國之時,日荷經濟會議正在進行,荷印當局在簽發護照之前,曾以不作政治演講相約,以免開罪日方,但鐵老抵達吧城的翌日,小林等道以會議失敗,遄返日本,荷印當局即一改其原有態度,不復限制,而同情我國抗戰之真情,尤復溢於言表,鐵老因此得到諸種便利,達成任務。
鐵老這次訪問,與統治荷印的荷蘭人士及其當局有多次的接觸,其目的希望他們能同情中國對日抗戰,亦取超然立場,認為荷印不偏袒一方,完全中立,以便日後可出面調停中日糾紛。殊不知日本侵華,是南洋侵略荷屬東印度的第一著,是南進的開始。鐵老運用幾位華裔議員的安排,與當時最有力量的荷報《爪哇公報》及《每日新聞》總編輯晤談,曉以利害,以鐵老一流外交家的風度談吐,說服了他們。翌日開始,各荷報便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,頓然改腔,同情中國,並開始表示對中國支持,自此鐵老週遊印尼各地,大受歡迎。
鐵老抓住這一點,進而向荷印商量借款,曾約請東亞事務司司長羅芬克(Lovink)便飯(即僑胞所稱的漢務司,掌管華僑事務),席間舉行談判,由李炳瑞、總領事葛祖爌(浙江寧波人)作陪,談判至為秘密,鐵老提出向荷印政府借款50萬盾,要求將借款折成樹膠及金鷄納霜藥丸藥粉運華。羅芬克的司長身份原不甚高,但在當時是荷印總督的顧問,權重一時,談判由中午開始,直談到下午四時許,結果荷印政府須聽命海牙,這個問題便挪到海牙去了。後來挪到倫敦,由顧維鈞大使與荷蘭駐英大使去談判,結果大概是不了了之。
至華僑在荷印,大都是仲介商,華裔僑生則營樹膠、糖、茶葉等大企業,規模頗大,實力雄厚。如三寶壠之黃仲涵公司,其組織之現代化且駕歐人而上之,有「糖王」之稱。荷人利用土人民族意識,扶植土人經濟,打擊華僑,同時稅率極重,有課至百分之八十五者,亦為華僑經濟發展之障,但華僑在荷印,仍是經濟繁華之動力,社會生活的中心,而華僑多為閩屬或廣府客屬,生活勤勞刻苦,富有保守精神,生活頗有紀律,同感外力壓迫,團結亦較堅強。我國固有的成訓遺制習俗風俗甚至在國內已不多觀者仍保存勿替。僑生在十餘代以上者,雖不通國語,但能執筆自書姓名,僑教亦頗發達。抗戰以後民族意識更為強烈,捐獻亦至踴躍,對國家貢獻至大。
至荷印黨部,雖可公開,但活動人多掣肘。僑領尚能融洽,各社團多為同志領導。黨辦報紙吧城《天聲日報》,歷史悠久,鐵老曾撥增資金派遣主筆,加強陣容,孟加錫的《華僑日報》、棉蘭的《新中華報》亦均有增資改進,以強化海外的宣傳。
鐵老訪問荷印,為時兩月,尚有其餘瑣事足記者,例如抵孟加錫時,在歡迎鐵老的許多僑領中,有一位湯瑪腰(荷人統治荷尼,訂有甲必丹和瑪腰制度等,如管理土著人之區長酋長),此人乃原籍福建,雖未履國土,然處處表現熱愛祖國,不忘中國人,後來日人侵入荷印,全家六口都犧牲了,原因是日軍要他宣誓效忠日人,他堅決不屈。又一次在泗水僑胞歡迎宴會中,大家聽了鐵老演講後,大受感動,有人建議即席捐獻,當場便捐了幾十萬盾,在各地各項集會中,僑胞都儘量捐獻。在茂物時,鐵老一行曾在一位僑裔家中休息,他年逾七旬,屋舍清潔,佈置精美,衣著也十分整齊。他說他家遷居爪哇及身已十八世,渠現有孫多人,若一世以三十年平均計算,足有六百年。其先世南移,可能溯及元代。這位老華裔名陳澤海,後來日軍侵佔荷印,他一度被拘,日人曾審問他:「吳鐵城部長來茂物幹些什麼,你有否參加?某人出錢若干?某人捐款若干?」可見日方對鐵老這次訪問南洋的注意。
六、馬來亞的考察和活動
鐵老由棉蘭轉往新加坡,是29年12月,其時新、馬尚未分離,新加坡仍為馬來亞首埠,鐵老抵新,以中國銀行為駐處。各派僑領踴躍歡迎,當地總督盛會相款。旋往檳城訪問,並會晤陳嘉庚,宣慰北馬各地僑胞後,再返新加坡,在此處渡過新年,逐轉赴仰光。
英人統治殖民地,素取指導政策,其統治技術,因地制宜,不限一格。就馬來亞言,其大不過吾國一省,但其統治區域則分三大體系:(一)海峽殖民地,新加坡、檳榔嶼、馬六甲等。(二)馬來聯邦,包括霹靂、雪蘭峨、森美蘭、彭亨屬之。(三)馬來屬邦,吉打、古蘭丹、丁加奴、柔佛等屬之。殊途同歸,治術之妙,殊堪玩味。但目前南洋情勢緊張,英人值此局勢,不能不與眾多之華僑合作。在馬之時,鐵老爰將中英、中馬如何守助相望,一旦有事,如何通力合作,與星督再三懇談。星督深有同感。將來有事,僑眾苟能建功盡力,不難藉此要求改善地位。
關於馬來亞的經濟,以佔世界最高產額的樹膠、錫、椰三大產品為中心。華僑在馬來亞,幾佔全人口之半,南洋的開發,大都賴於華僑的血汗,如彭亨一地,四十年前即由華僑陸佑一人所設東興公司獨資開發。如霹靂埠亦為閩籍華僑所開發繁榮,自英人厲行所謂馬化政策扶植土人,排斥華僑,我僑經濟地位已漸呈動搖,回顧我僑祖先蓽路藍縷以啟山林,堅苦卓絕,艱難創業的精神,真不勝感慨。
國民黨在馬來亞能夠自由活動,但不能公開,僑領對黨亦多不熱心。胡文虎、陳嘉庚為兩大派系,互相對峙,幫派觀念,錯綜複雜,影響同志團結。抗戰以後,異黨份子假名愛國,策動「抗敵後援會」,挾持僑領,大肆活躍,輿論多為操縱,僑胞每被煽惑,潛力滋蔓,深用憂慮。差幸檳城、柔佛、霹靂各埠,僑領與黨尚能融為一體。鐵老在星之時,曾召全馬負責同志集議對策,共謀加強宣傳機構,一面復與星督懇切會談,喻以利害,取得國民黨在馬來亞合法存在與合法活動的默契。並將此議電達外交部轉商英大使在案,其後刁作謙曾前往非正式接洽黨部公開問題,此為鐵老訪問星洲以前所未有的事。
關於陳嘉庚的一段公案,在此附帶一述。陳氏原為新加坡一位極愛國僑領,曾捐鉅款創建集美師範學校及廈門大學。抗戰初期,他領導「籌賑總會」,以救濟傷兵難民的名義,出錢出力,支援政府,並組織回國慰勞團返國,自任團長,以荷印僑領莊西言為副,親赴西北及東南戰區勞軍,但他到閩之後,極不滿意閩省主政當局;復受共黨份子煽惑,逐於返坡後,發表「除夕感言」,措詞激烈,反對政府,其時正是鐵老訪問星馬之際,於是談者謂鐵老在南洋宣慰華僑時,策動聯胡(文虎)倒陳策略,因而使陳激變。其實,當時政府的僑運方針,是調和幫派,團結全僑,集中力量,打倒日本。胡陳二派的不相融洽,固是事實,但華僑中有幫派,有個人的恩怨是非,不只新加坡的胡陳,各地都有相類的摩擦,政府只求救國抗日的大目標相同,沒有幫助東風壓西風,或幫助西風,或幫助西風壓東風之理。至於陳嘉庚由擁護政府而轉變為批評政府,其後竟反對政府的原因,是共黨及其同路人蓄謀挑撥煽惑所致。陳的個性偏激煽動,有許多小地方給他刺激,他不透徹瞭解,詳加分析,便求全責備的大動肝火。譬如他在福建,有人向他投訴有些官史如果不法,他循滇緬公路往仰光,沿途有他經手招募的司機及機工,向他攻訐運輸機關的毛病,他就不加深究,轉而指摘中央政府,實則他對政府也明瞭不夠,每以英國人辦理統制的標準來衡量國內,一到仰光,他便毫不留情的攻訐幾位大員和批評政府。
鐵老在新加坡看到他在仰光發表的談話,立即致電陳氏,說要到檳城迎接他,希望在見面談話之前,不再發表言論。當陳氏到檳城和鐵老晤談之後,知道有許多事情是出於誤會,態度和平得多,但他認為他是福建人,閩省建設廳長徐學禹實應撤換,統制苛細規定應予取消,他是為鄉民請命,並希採納。不料鐵老致電中樞,正謀將徐某調職,但閩省主席陳儀性情驕悍,氣燄不可一世,對徐護短,留中候辦。因此陳便不耐煩,發表「除夕感言」,就公然對政府採取攻勢了。鐵老對陳氏仍時時不忘爭取,冀其有所覺悟,如太平洋戰爭發生後,日軍陷新加坡,陳氏之子逃難回國,鐵老即予接濟,並妥予照顧接至重慶,對於人事安排,亦頗重視陳的關係,惜陳氏受共匪迷惑已深,偏見極大而不覺,卒為共匪利用,晚年悔之已晚。
七、宣慰南洋報告書的結論
鐵老在新加坡渡過新年後,即匆匆轉赴緬甸仰光,經過兩天,便於30年2月8日返抵重慶,完成為時五閱月的南洋訪問,雖行程匆促,但觀感殊佳,除關於一些具體問題另有詳細建議書向中央報告外,另章成「宣慰南洋報告書」約十餘萬言。其結論如下:
「華僑之於南洋,實係南洋社會重心的主力,微華僑,不能有南洋社會之存在,微華僑,不能有南洋社會之進步,不能有南洋社會之繁榮安定。由於社會的進步及國力之伸展,華僑在南洋之力量將十百倍於今日,今後政府對此南洋的主力,亟宜因勢利導,善為運用,以謀我國力的海外發展。
抗戰後的中國,將為東亞最大的強國,南洋為我國的外衛,其於國防上的關係,將日見重大,為今之計,亟宜發動國民外交,結合土人,並組織僑眾,以發揚我國王道文化的精神,建立三民主義的共存共榮的國際關係,一以增進弱小民族的福利,一以奠定世界和平的基礎。中國富強之後,將為世界和平的主力,但欲安定世界,並先安定亞洲,欲安定亞洲,並先安定南洋,必先建立三民主義的共存共榮國際關係,是則三民主義的王道中國民族的世界的歷史的使命。」(本文原載於《吳鐵城先生紀念集(二)》,台北市:吳鐵城先生百齡誕辰紀念會,民國76年,頁361-371。)
[1] 本文作者曾任國民大會代表、本會秘書長。